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 | 澳洲的私校,真是华裔挤进“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吗?

2017-07-04 Cynthia高晨曦 澳洲财经见闻


置顶《澳洲财经见闻》,随时获得最新澳洲财经资讯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点击文章底部“写留言”,分享您的犀利观点

觉得字体小的朋友,可在右上角进行设置,把字体调大

喜欢就分享出去,让原创充满你的朋友圈

本篇共6002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英国汇丰控股(HSBC)针对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教育支出调查,结果发现香港父母栽培下一代最不手软,每名子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超过13万美元。



中国台湾地区家长也很舍得投资子女教育,以平均支出5.6万美元排名第5。排在2到5名的依序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联酋)、新加坡、美国、中国台湾。6到10名为中国大陆、澳洲、马来西亚、英国、墨西哥。11到15名为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法国。


汇丰财富管理部门主管努恩(Charlie Nunn)指出:“调查的15个国家或地区中,有9个地方家长最大的财务负担,正是来自子女的教育费,高于房贷、房租及家用支出等其他开销”。教育支出的高低通常与念公立校还是私立学校有关,家长将子女送进公立学校就读的花费,远比进私校来得少。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均有上榜,由此就不难联想到,目前澳大利亚的华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视、多舍得花钱。

 

许多华人家长对私立中学寄予冀望和美好想象。经济条件优厚的家庭往往毫不犹豫的为孩子孩子选择私校,而普通工薪阶级的家长也会从孩子小学时就报名补习班、变身“虎爸虎妈”希望孩子能够拿到私立中学奖学金。私立中学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家长们作为上层社会入门必修课或者说澳洲阶级通道的门禁卡。不管家庭实际经济实力如何,许多家长们都希望能够尽全力给孩子争取到这个资格。

 

所以说,孩子上私校的也并不全是许多人印象中的“有钱人”。目前在澳洲选择私校的家庭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有名的富豪家族,很有可能家族里几代人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并且家族历来都是这所学校的捐款大户。

2

精英家庭,这类家庭中的家长往往从事医生、律师、会计师、公司高管或者自己经营一份成功的生意。年收入可达几十万。

3

海外/新移民家庭,由于近年来海外(大多是在中国)扩招,澳洲的私立学校中出现了不少家庭经济条件顶好的海外背景学生。这类学生的家人往往还在中国或者一家人刚刚登陆澳洲,在语言上略有欠缺,但财力相对雄厚。

4

工薪家庭,家庭年收入可能只有10万+左右,但由于父母很重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赚钱将孩子送入私校,或者在孩子小学时就报名各种辅导班,敦促孩子拿到私校奖学金以取得“入场券”。


今天的文章更侧重于针对要不要送孩子进入私校,为那些目前处于工薪阶级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阅读导航

一、 私立学校所谓的“贵族教育”贵在哪儿?

二、“身临其境”和“熏陶带来“逆袭”机会

三、私立学校中“工薪家庭”的五味杂陈

四、私立学校的“阶级隔离”

五、澳洲私立学校“金钱至上”的发展趋势


私立学校所谓的“贵族教育”贵在哪儿?

 


在私立学校,除了正式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学到更佳温文尔雅的语言和富人的沟通方式。 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谈吐上就会与许多穷孩子不同。大多孩子会变得善于和富人沟通。并且对富裕阶级没有畏惧,也可能结交很多朋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私立学校与富人交往的亲身经历貌似是“成功”的让孩子从一个社会阶层迈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阶梯。

 

很多人甚至将私校称为“贵族工厂”,私校中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欢乐也被大众舆论所津津乐道。私校里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辩论小组、田径运动、管弦乐队、舞蹈课、创意手工课程等等都在开发学生的潜力、促其全面发展有明显优势。私校老师也都是非常有资历、有实力,睿智博学、关心学生的人。

 

私校中很重视孩子的价值观、习惯养成以及人格塑造,这也是许多家长选择私校的首要原因之一。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优雅的行为举止、自主学习的意识等等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私校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教会孩子这些的地方。


“身临其境”和“熏陶带来“逆袭”机会


 

芝加哥广播电台曾经出品了一档纪实类广播节目《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一个名为的系列报道讲述了私立贵族学校与公立平民学校的孩子交换教室的故事。节目制作人Chana Joffe-Walt在节目中像观众展示了当“穷孩子”们看到另一端美丽的校园时的惊愕反应。此外,他也阐述了有关“身临其境/熏陶(exposure)”的教育理念。

 

目前教育界有一个很流行的理念——熏陶。熏陶对于贫穷孩子而言尤其重要。熏陶可以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当我们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一所大学校园,这群孩子将来上大学的可能性就会相应上升;亦或者你认识某个上大学的人,他的经历或许对你上大学也会有所帮助。所谓“熏陶/身临其境”的理念是指,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从一个社会阶层上升至另一个社会阶层,那么你首先必须让这个孩子先亲眼看到另外一个社会阶层是什么样子。熏陶是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工具。


国内也有一档相似的节目-《变形记》,这个节目是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一面使得农村的孩子看到城市生活的样子,在短暂的“变形时间”里给予其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教育资源,接触到城市生活、激起农村孩子对跳出贫穷的渴望;另一面,让城市孩子去感受下乡村的淳朴文化,懂得珍惜和节俭。


 

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个节目对农村孩子更多的是残忍,在很多期节目中,城市“父母”都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礼的对农村来的“儿子”说:城市是不是比你们那儿好?那要不要以后到城市来?那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到城市来生活。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各种娱乐节目以满足大多数人现实无法满足目标而在心理上达到满足的目的,变形记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他的出现以满足那种城市,乡村生活落差很大的青少年的心理安慰。用那些无辜孩子的意识作为试验品,去赢得高收视率,高利益回报,对于今后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闭口不谈,甚至一些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可能出现畸形发展。

 

另外,也有评论家针对这个节目发表言论说:只要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发生改变,再多的意识变形,都是悲剧。


私立学校中“工薪家庭”的五味杂陈

 

在澳洲,私立学校对许多工薪阶级的家庭来说,也是一次“变形记“。

 

工薪阶级家庭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就意味着闯入了一个新的特权世界,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发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东西。开始的不仅是孩子的中学生涯,更是一场有关“熏陶教育理念”活生生的实验。

 

在采访了一些私校家长后,笔者了解到私校中工薪阶级家庭在“私校小社会”中有以下这些敏感点:


1. 接送孩子的时刻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要开车,而开什么车、家长穿着又如何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敏感时刻”,一些“工薪阶级”家长开着丰田这样的日本车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长会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将孩子放下,让孩子走去学校。


2. 孩子的生日会


在澳洲,给孩子举办生日会应该是每个家长都要上的“必修课”,而对于私校家长来说,“生日会”预算又要更上一层楼,通常至少也要几千澳元,这对工薪家庭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3. 假期后孩子们的交流会


通常学校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时,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上提问大家假期都做了什么。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都会与家长出国游玩、不说是看遍天下珍奇,但也是家长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而这时候,对工薪家庭的孩子、家长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考验;工薪家庭的家长往往都会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花费几万澳元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4. 私校孩子和家长的“抱团儿”现象


一部分私校家长,送孩子去到私校难免会抱着一种希望扩展交际圈,提升朋友圈质量,建立高端人脉的心态。但现实是,私校的家长圈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大圈子,大家都一团祥和。但之后就会慢慢的分为各种小团体:背景相似、价值观相同、生活习惯接近的家庭就会走在一起。

 

到最后,富豪家族还是会和富豪家族是朋友,精英家庭还是倾向于联络精英家庭,移民家庭还是会向移民家庭靠拢,还是工薪家庭能理解另一个工薪家庭。其实这样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位琢磨该收购哪个公司、哪个矿的富豪家长和每天还在为生计奔波的工薪族家长聊天怎么都会觉得聊不到一起去。


5. 孩子的心态变化


另外,对工薪家庭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伴随的还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内心深处身为穷人的耻辱和孤立感。作为一名15岁的孩子,当身边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爹可拼的孩子的时候,就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偷用父母的信用卡去买一些类似于300澳元品牌牛仔裤之类的私校“必需品”。更有的孩子会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被其他同学孤立或者欺凌,所以家长需要格外注意这方面,及时的疏导和介入处理。


私立学校的“阶级隔离”

 

记得此前有个关于私校的采访节目中,悉尼当地一所女校的校长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这所学校时他们会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而感到震惊,因为在我们学校一切都是如此完美。”

 

当这位校长说出这段采访词时,神情里有无可掩饰的骄傲,但事实上,这段话恰好反映了私校批评者们的观点-私校中存在着“阶级隔离”。


 

私立学校的声望往往有赖于极具战略性的宣传活动进行支撑。私校学生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声誉抵押品。在公共场合除了喝水不容许吃任何东西、禁止染发、打耳洞或纹身;女孩子不能化妆、或者裙子不过膝。在这里,礼仪条例规定被视为是赢得“尊重”所必须遵守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背后的“阶级观念潜台词”不容忽视,即染发打耳洞等等都是“低阶层的表现”。

 

我曾亲眼目睹1个老师对一名8年级的学生这么说:“你的妆容让我感觉就像妓女一样。”还有一次上体育课,因为忘记带灯笼裤。体育老师警告我称以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明说,但是所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荡妇。潜台词是女孩应该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羞耻。

 

纽约时报作家Nikole Hannah-Jones曾经报道了在美国私校中关于种族和阶层隔离的现象。之后她决定将女儿送到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她说:

 

“我在工作中曾经暴露过所谓进步人士的虚伪。一方面他们满嘴平等,另一方面在决定自己住处、小孩教育等问题时却往往另行一套。如果我每年支付4万美元的私立学校学费,我的女儿不会得到她理应得到的教育。我认为在公立学校有助于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好公民;让她意识到那些资源比她少的学生并不一定智力不如她; 让她意识到她并不生来就理应获得比别人多的多。”

 

正如Nikole Hannah-Jones所说:“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平等需要拒绝特权。但是当落到自己小孩身上时,我们的决定又是那么的不自然。”

 

私立学校的奖学金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家长都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最好的机会并且认为一切都应该从“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关系开始。但是也许正是他们的这种患得患失感催生了所谓进步人士所享有的特权和不平等。

 

私校不仅加强了阶级分工,而且制约了学生“同情心”的培养。高中是一个容易躁动的年代。我自身的经验,我自身内心作为穷学生的不安全感或许无论去哪里都会有所体现。

 

但是如果私立贵族学校的学生和穷学生只能通过“奖学金”机制才能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和同情心从何而谈。学校需要真正多样化背景的学生。以我在一所公立小学的经历为例。在那里,我被来自真正不同背景的孩子们所包围,我们或多或少地相处。尽管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彼此接触并未让他们的命运因此互换,但是至少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对彼此有所了解。

 

许多私立学校教育理念甚至校训都会是类似于“拥抱多样化,打开心灵之门”(diversity opens minds)这样的口号。但是所谓的“多样性”对私校的现状来说,其实还是针对于那些每年缴得起2万澳元的学生。如果说是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这个口号是对的。但是就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多样性而言,显然并不相称。


澳洲私立学校“金钱至上”的发展趋势


 

近段时间,在中国,围绕竞争超级激烈的教育制度爆发了一场风暴。此前,上海一些报名人数过多的民办学校为遴选学生,不仅对报名学生进行测试和考察,连他们的家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一并受到测试和考察。

 

在家长想法设法为子女争取有利条件的中国,日益增长的财富促使民办学校注册人数大增。虽然入学人数飙升,但学校的数量却在下降,导致现存学校的容纳能力濒临极限,促使它们采取越来越极端的方法来确保只招收最拔尖的学生。

 

最近上海两所民办学校在与家长面谈前,强行要求他们参加智商测试,不知所措的家长们将此事捅到了社交媒体上。学校还要求家长们填写调查问卷,写明学历和职务,甚至提供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这些信息。

 

一名家长不久前在微博上写道:只有神一样的爹妈+神一样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流学校。

 

据调查,在上海,民办学校的学费从一学期1万元人民币到9.5万元人民币(合1450美元至13755美元)不等。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中国家长一向舍得“砸钱”。许多澳洲学校也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纷纷把握机会。本周末,54所澳洲私立学将齐赴中国招生,部分学校的学费甚至高达$4万,比本土学生贵上$1万多。有消息人士称,中国家长舍得掏钱,学校们不愿放弃这个好机会。

 

据《澳洲金融评论报》报道,此前,已经有3所学校在中国东部各省市进行了为期2周的宣传,包括Kincoppal-Rose Bay、Knox Grammar和Geelong College,校长和国际留学生部门负责人纷纷出动。本周末,众多澳洲私立学校又将奔赴广州、香港、哈尔滨、北京和上海等地,展开宣传,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来澳就读。

 

《澳洲金融评论报》称,虽然赴中国宣传的目的之一是招揽优秀学生、促进学术发展,但收取高昂学费、增加收入也是重要因素。近些年来,从中国赴澳洲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的学费也成了当地政府的重要补贴来源之一。

 

Kincoppal-Rose Bay女子学校位于悉尼,国际留学生的学费高达$4.01万,比澳洲本土学生高$1.1万。政府$4179的补贴超出后,国际留学生每年就要额外付逾$7000的费用。如果算上寄宿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个国际留学生每年就要缴纳$7万。

 

此外,很多私立学校还希望家长们能够捐款作为建筑资金。《澳洲金融评论报》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从中国家长那里要求捐款,要比其他人容易得多。”他透露,很多私立学校每年都要发3到4次收费清单,其中就包括“自愿”捐款$1000。他说:“澳洲家长会把它划掉,中国家长就会掏钱。”这位消息人士还称,中国学生通常还会选择附加课程活动,比如课外辅导和音乐课等。这样一来,学校的学术成绩上去了,收到的钱也更多。

 

本次澳洲学校宣传会的召集人是澳洲教育评估服务机构(Australia Education Assessment Service)的成员。负责人表示,澳洲学校不想错失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今年,加入宣传会的学校要比往年多很多。联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间澳洲中学里海外留学生的入学率飙升了14%,达到2.33万人,其中半数来自中国。

 

Kincoppal和Knox两所学校的校长则都争辩说,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也是为了给本地学生增加接触海外文化的机会。


结语


据报道,在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澳大利亚拥有最高的私立学校招生率,也维持着最高的私人教育支出水平(大部分是家庭教育支出)。通过观察澳洲各中学的招生数据们会发现,学生不断涌向私立学校的趋势没有逆转。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上一所名牌的大学。私立学校提供一些在公立学校得不到的东西。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决定。

 

私立学校师生比例比较高,可以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掘个人潜能。因为学生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死存亡,私立学校必须主动为每个学生的将来考虑。私立学校也可能为孩子送上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但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上私校还需量力而行。一要考虑经济上的支付能力。要支付的不仅仅是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上流社会”的社交、应酬费。二要考虑孩子精神上的承受能力。 一般说来,私立学校的压力比公立学校的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压力下有杰出的表现;万万不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三是要考虑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在阶级“斗争”中驾驭自如,茁壮成长;会不会因文化、阶层、和家庭背景不同而受同学的歧视、欺负,反而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总之,公立、私立各有利弊;孩子的成长是个不可逆过程;何去何从,还需三思而行。

 

另外,孩子的个人成长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家庭父母的责任,从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给予孩子的影响更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石。

 

送孩子进好学校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如此以来就万事大吉,对得起孩子。孩子的成长更多的还是需要家长们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尽可能的了解孩子,才能做出更有利于孩子的决定。

 

本文作者:Cynthia高晨曦

图片制作:Chloe Liu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澳洲金融评论报、The conversation


澳洲财经见闻从起步到现在,

一直坚持至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

希望我们的坚持能为读者带去更多有用信息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

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原文:

在澳洲,为什么亚裔“挤破头”也要上重点中学?

在澳洲,上不起私校,就与上层阶级缘份不大了?


100 31911 100 31911 0 0 6316 0 0:00:05 0:00:05 --:--:-- 6820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